希腊德尔斐神庙上镌刻着五个大字,“认识你自己”。
从古至今,从哲人到我们普通人,认识自我一直是最重要的必修课。“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”,更多就是指的自我探索。
在各种探索“自我”方法中,可以从“横向思维、纵向思维、竖向思维”三种思维模式,加以系统认识,看看如何促进自我意识探索。
横向思维看“主我、客我、镜我”,使用联想与类比技术
这是从自我的概念来认识自我,“我是谁”,包括三个内容:主体我是谁,客体我是谁,以别人为镜子看到我是谁。
这就是使用联想和类比技术。由直觉到的我,想到别人眼中的我,再到把自己作为观察对象的客体我,才可以跳出自我。
跳出自我看自我,跳出庐山看庐山,方可以避免坐井观天。
父母年迈身体不太好,我们兄弟姊妹排好值班表轮流去照顾。五一假期是二姐过来照看,但放假后我就去了一趟。
过去后,我联系好来看医生的二姐夫中午过来吃饭,陪着老妈说说话,测测血压,调调药,还可以刷刷手机,不过媳妇忙碌不停起来。
她和二姐做午饭,炒了6个菜,又抽空清理阳台杂物,在废弃泡沫箱泥土中栽种辣椒和花朵,饭后又给老妈理发,教外甥女网购十字绣之类。
我小憩一会,又给老爹理发,手艺一般,好在要求直接理光头,倒也容易,就是推子充电不足,中间停下了好几次。
这一天如何认识自我呢?主体我就是去父母那里,看望父母家人,做了一些事情。镜我则是二姐夸奖我们,说做的不错。客体我则是没觉得有啥,至于孝顺也无法说出,不过觉得需要回去看看才心安而已。
其中,横向思维的客我,是要最为关注的,因为这是自我观察与评价,挺难。
纵向思维看“生理自我、社会自我、心理自我”,使用时间与发展技术
自我不是虚幻的事情,是实实在在可以观察的,从时间轴来看,就是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。
幼儿时候发展生理自我,童年时期发展社会自我,青少年时期乃至成人后发展心理自我,成年后要把这些自我不断掰开、揉碎、融合。
回顾自己小时候,真的不觉得聪明,只有认真听话。曾经记得小学时候母亲夸奖我,“一看这眼珠儿转悠,就有一个好主意出来”,糟糕的是表演不符合实际,我真的没有这个自我评价,当时还反驳过。
这是我最早的自我意识了,其实已经属于社会自我阶段,好在我脑子虽不活泛,不过学习很用功,成绩还是可以的,后来15年读书生活就此完成,大学毕业随波逐流参加工作。
也即是说,这三种自我发展中最重要的是心理自我。
比如自己为例,自我感觉发展并不好,因为做事情总是慢半拍,孔子说“敏于行而讷于言”,我则是“讷于行更讷于言”,好在有股毅力,坚持做点事情,像老妈说的“人靠熬井靠淘”,终于也有一技之长,可以有所心得。
竖向思维看“本我、自我、超我”,使用需要与目的技术
上面说的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,可以简单理解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,横向比较是和别人比较,看看自己如何,常常会“人比人气死人”,也会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”。
纵向比较则是主要自己和自己比,这样通常情况会自我欣慰,毕竟“芝麻开花节节高”,当然也会失望沮丧痛苦,因为“理想丰满现实骨感”。
这时候必须要有竖向思维,或者批判性思维,就是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的“本我、自我、超我”,用作剖析自我是锋利刀子,可以直抵灵魂深处。
我曾经带了一套被褥放到父母那里,打算隔三差五下班后去住下,陪着说说话,而不是周末赶过去做饭吃饭再忙着回来,但事实上后来我去住的时候寥寥无几。
还是自己家舒服啊,自己看书写字做点事都随意,陪着老人家可是要有耐心。
其实还有一个说不出的因素,倒是老妈说的直白又智慧,“又不是你一个孩子,不用老是跑过来”,这就是孩子多的时候心理平衡问题。
然而,现在大家轮流值班,每周一人一次住下陪护,也就自然而然,心安理得。
这是客观存在感受,也是“本我”范畴东西,而“超我”是道德要求,做好事做事好,“自我”则要调适它们与环境协调,都要满足,不能得罪一方,否则就心中难受。
精神分析这个理论,真的尖锐锋利,毫不留情,照看人心,但好处是如果坦诚,就会受益。
毕竟,知道自己有着各种欲望需要烦恼冲突的必然,就可以释怀遇到的种种生活困难,正如罗曼罗兰所说,“世间只有一种真正英雄,那就是看透生活后依旧热爱生活”。
不论如何认识自我,都是为了一个目的,这就是进行自我意识扩大化探索,如此方可以跳出井底看见广阔世界。